发 布 日 期 : 2024年9月3日
Aodok
.com
据《印度时报》网站2020年12月22日报道,印度-越南视频峰会于当地时间周一举行。会上,越南重申,“坚决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早在今年6月,印度第8次成功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但其目标远不止于此。9月,莫迪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再提“入常”要求,极力向联合国自荐,可依旧没有结果。
自1990年代以来,印度屡次向联大提出“入常”要求,“争常”的脚步从未停歇。
印度的“入常”之路为何如此坎坷?
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印度还要再等多久?
1、印度一直想当“老大”
二战结束之际,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商讨战后保障国际社会安全的新方案。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有权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强制措施,并赋予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安理会决议采取“大国一致原则”且具有强制性。
按理说,当时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并不能作为独立国家签字入联。可苏联为了争取更多席位,要求自己的每个加盟共和国都应获得创始国身份。英美借机讨价还价,最终允许部分非独立国家加入创始国队列。于是,印度也被拉来“充数”,成为联合国51个创始国之一。
1947年,印度独立后,美苏两国剑拔弩张,联合国和安理会沦为双方博弈的竞技场。印度趁机高举“反对强权政治”的旗帜,发起“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之间扮演平衡力量。20世纪50年代,印度借此提高了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地位。
然而,为了充当地区霸主,60年代以后,印度逐渐抛弃了“不结盟”的初衷,不仅介入美苏争霸、借苏联之手扩充军备,还与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冲突不断,因此逐渐失去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拥护。
1991年,苏联解体,印度失去了一个强力的安全保障,在联合国中也没了靠山,陷入严重外交困境。不过,印度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国梦”。同年,印度全面开展市场化改革,以软件制造和服务业为先导,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经济活力倍增。
为了摆脱尴尬的外交处境,印度转而采取务实的全方位外交策略:包括改善与南亚各国及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同时注重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关系的改善。
冷战后,政治多极化程度不断加深,联合国和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如果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不仅可以利用否决权挫败印巴争端中于己不利的提案、维护国家利益,还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
印度下定决心要为自己谋一个固定座位。
2、印度机会来了?
联合国成立时,《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这5个在二战后的国际权力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反映的是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对比。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这5个在二战后的国际权力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理会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性逐渐下降。
一方面,联合国成员国总数增加,但安理会成员国占全体成员国的比例却不断下降。
成立之初,联合国51个成员国中共有11个安理会成员国,占比为21.6%。60年代,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加入联合国,并提出扩大安理会的要求。1963年12月,联合国决定增加4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安理会成员国由此增加到15个。
此后,联合国成员国继续增加,但安理会规模却不再扩大。到2002年,随着东帝汶的加入,联合国成员国已达191个,安理会成员国仍是15个,仅占全体成员国的7.9%。
另一方面,安理会内部权力分布严重失衡。
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4个在欧美,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10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为2年,经选举每年更换5个,不能连选连任。而且,非常任理事国不享有否决权,与常任理事国相比,它们对安理会决议的影响十分有限。
这意味着,安理会已经不能代表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于是,印度制定了自己的“争常”策略,即推动联合国改革,并借机“入常”。
实际上,早在1970年代末,印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就曾提议联合国将“安理会席位公平分配和增加成员国数目”的问题列入议程。囿于冷战形势和东西方阵营的联合抵制,大会审议一推再推,改革未取得实质进展。
直到1992年,在印度的极力推动下,联合国才通过决议,并要求各国就安理会组成问题提出书面意见、提交下届联大讨论。至此,联合国正式开始审议安理会改革问题。然而,因安理会改革涉及修改《联合国宪章》,牵涉多方利益,联合国始终没能给出为安理会和多数成员国接受的具体改革方案。
90年代,印度虽多次提出“入常”,但始终未得进展。
进入21世纪,联合国因机构臃肿预算急剧增加,亟待精简。加之美国高举单边主义旗帜,甚至绕过安理会、出兵伊拉克,联合国多边安全机制受到挑战,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在2004年第59届联大上,安理会改革被再次提上日程。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高级别名人改革小组,就安理会改革提出建议,并提交2005年第60届联大讨论。
此时,印度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它拉上同样计划借改革“入常”的日本、德国和巴西,组成“四国联盟”,采取捆绑策略共同出击安理会改革,极力拉票,目标直指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否决权。
3、印度抱团失败,反被“捆起来打”
一开始,“四国联盟”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合力出击,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框架性决议草案,并四处兜售这项改革计划,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草案要求,安理会成员国数量由现有的15个增加至25个,其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增加6个席位,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增加4个。为了保证拿到“入常”门票,“四国联盟”甚至在否决权问题上做出让步,暂时放弃否决权。
但很快,印度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一,大国限制“入常”名额,“四国联盟”自动转为竞争关系。
“四国联盟”草案出台仅一周后,美国就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只增加2个左右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
美国的方案打乱了“四国联盟”原本的“争常”计划,表面上印度与其他3国友好合作,实则暗地竞争。
日本和德国依赖自身经济实力,以给联合国缴纳的巨额会费为“入常”的资本;对此,印度大打“人口牌”和“民主牌”,强调自身人口优势、经济潜力和广泛代表性,排斥德日的“出资决定”论;而印度的人口优势又招致巴西这个南美人口大国的质疑。
【注:以2004年为例,日本和德国分别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二大、第三大贡献国,它们缴纳的会费分别占联合国预算的19.4%和8.6%。】
其二,印度本想以捆绑式战术“入常”,却反被“四国联盟”牵住手脚。
对于安理会而言,“四国联盟”属于同一战线,只要反对其中某一国“入常”,就会给整个“四国联盟”投反对票。在与印度一同“争常”的“伙伴”中,日本和德国同为二战策源地,受到联合国中不少成员国的抵制,这为印度招来了许多本不存在的反对力量。
其三,联手“争常”促成联合国中反对力量的集结,不同利益集团相互攻讦,阻碍联合国改革进程。
在联合国中,始终存在抵制印度等国“入常”的力量。1990年代,日本与德国计划联手“入常”,以意大利为首的反对力量组成“咖啡俱乐部”并予以抵制。
“四国联盟”成立后,“咖啡俱乐部”主要成员随即发动“团结谋共识”运动,联手牵制“四国联盟”。其中,韩国针对日本,意大利针对德国,阿根廷和墨西哥针对巴西,巴基斯坦主要针对印度……以自己的地缘政治对手为反对对象,“团结谋共识”运动力争1/3(64个)以上联合国成员国的反对或弃权票。
同时,联合国内最大的地区集团非洲联盟也形成统一立场,向联大提交非盟提案,为非洲争取理事国席位和否决权。
结果,联合国在改革问题上陷入分裂、各自为政,“四国联盟”票仓大量流失,仅获90多个成员国支持,与2/3(128票)多数通过的基准线还有一段距离,“框架决议案”成为废案。
实际上,“四国联盟”只是各国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聚集而成的“临时组合”,一旦四国内部利益相左或者无利可图,便会一哄而散。
2005年8月,随着日本“放弃表决‘框架决议案’”的消息传出,“四国联盟”名存实亡。此后,印度也不再一味追求“捆绑”,时而单打独斗,时而联动巴西和南非,继续“争常”。
4、心有余而力不足
丢开了“包袱”,印度真的就能一身轻松地踏进安理会的大门吗?
本世纪初,印度“争常”势头正猛。在印度看来,自己手握几张“王牌”:
作为拥有10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入常”诉求反映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名额地域分配不平衡的愿望。
90年代改革后,印度进入经济繁荣期,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之一。特别是2003年以后,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左右,增速仅次于中国。2002-200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达60%以上,成为推动印度经济腾飞的关键性部门。
印度向来不吝啬军费开支,是“二战”后第一个拥有航母的亚洲国家,至2000年,总兵力已达120万,是南亚地区各国兵力总和的2倍。
此外,为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印度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重要兵源国。
实际上,印度在向联合国推销自己时,一味放大优势,忽视了诸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GDP“注水”备受争议。
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的。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受制于波动不定的国际市场,还导致印度在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留有诸多短板,严重影响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
2011年以来,印度卢比持续走弱,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财政赤字持续增加,经济增长势头随之放缓。畸形的经济构成阻塞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印度神话”逐渐幻灭。
2015年初,印度又玩起算法游戏,借调整算法给GDP“注水”,重回8%的经济增速。结果,体面却失真的经济数据招致众多跨国公司的质疑与批评,印度统计局甚至沦为全球金融圈的笑柄。
违背联合国决议坚持进行核试验,落人话柄。
早在1998年,印度人民党政府便极力推进印度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建设,无视联合国决议在5月执意进行5次核试验,并拒签《核不扩散条约》。2003年1月,印度出台核政策框架,并成立核指挥机构,及其直属战略部队司令部,由总理、国防部长组成的政治委员会控制。
印度以拥有核武器作为其大国外交的强力支撑,对地区和平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违背了大多数国家防止核扩散的愿望,其核武器的合法性亦未能取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反而成为印度“入常”的软肋。
不成熟的民主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治理能力存疑。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把持政坛,家族式统治、选举贿赂、政治腐败深入印度民主政治。
21世纪以来,印度地方性政党势力崛起,中央政府与内阁频繁更迭。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民族矛盾、教派冲突等社会问题也沦为国内党争的工具,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演变为恐怖活动,严重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
以上,自身能力尚有待提升,印度近些年的“入常”之路自然不会轻松。
2009年,印度再度发力,极力拉拢发展中国家,推动安理会改革进入政府间谈判阶段。然而,到2014年,谈判举行了十轮,印度的“入常”设想仍未有突破。
5、游戏规则,没那么好改
根据《联合国宪章》,要想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要得到全体联合国成员国中2/3的多数通过,还得争取常任理事国的全票赞成。
对现有安理会权力结构下的既得利益者而言,安理会改革的实质是国际政治权力的重新洗牌,意味着自身否决权的扩散和稀释。
因此,印度“入常”还免不了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博弈。
美国:口惠而实不至
美国时常对印度“入常”的要求予以口头支持,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美国并非真正愿意扩大安理会。
对美国而言,欢迎联合国“新生力量”的前提必然是有利于其控制联合国、追求世界霸权。如果“增常”的预期结果是强化联合国的作用,甚至牵制美国的单边行动,美国必然会予以抵制。
2005年,小布什政府提出限制“入常”名额的提案,甚至明确拒绝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实质是分散“四国联盟”,既能控制安理会规模,又能抵制不利于维护自身霸权的国家“入常”。
此外,印度惯有的游走于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也让美国心存芥蒂。印度坚信“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政策不是聪明的政策”,比起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印度更为注重自身国家利益的得失。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对美国来说,比起摇摆不定的印度,日本才是美国在这场“争常”大战中所执的棋子。
英法:名义多于实质
相比美国的暧昧态度,英法则大力主张吸收新伙伴,并公开支持印度“入常”。
在英法看来,安理会改革是保证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核心地位的关键,支持“入常”也有益于拉拢印度在联合国中为自己站队。
然而,面对安理会与其他“争常”力量的掣肘,英法对印度“入常”的高调支持仅停留在外交辞令的层面,实际上是为了拉拢印度而开出的“空头支票”。
俄罗斯:相互借重却有所防备
与美英法不同,俄罗斯明确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并视俄印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为双方相互借重的有力支撑。早在2000年,俄印签署《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时,俄罗斯便承诺支持印度“入常”。此后,俄方又多次表态,视印度为第一号“入常”候选国。
俄罗斯对印度“入常”的支持同样是出于地缘战略考量。若印度能以俄罗斯盟友的身份“入常”,一方面,有益于俄罗斯打乱美国在南亚的战略部署,在与美国的战略争夺中增加筹码;另一方面,能相对削弱安理会中的西方力量,扩大俄罗斯的投票阵营。同样,印度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也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双方相互借重。
但同时,俄罗斯也对印度心怀疑虑。毕竟,当前的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已不具备冷战时期的军事联盟性质,而是建立在维护各自利益基础上的“脆弱”伙伴。俄罗斯同样担心印度“入常”后会威胁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为追求大国地位转而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综上可见,印度“入常”的诉求难以脱离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棋盘。为了实现国家战略利益,谋求大国地位,印度穿梭于大国之间,玩弄战略平衡。但就本质而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与印度“入常”实现国家利益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这是印度“入常”的又一大障碍。
6、买武器,能“买”来否决权吗?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地区,印度在美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为了拉拢印度,推卸改革受阻责任,并借助新增理事国来平衡竞争对手,美国对印度“入常”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德里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强调美印两国要在世界范围内采取更多共同行动。继日本之后,印度正式成为美国应对联合国改革的又一枚棋子。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近些年来,印度还签下了多笔军售大单:
2016年9月,印度与法国签署军售合同,以79亿欧元(约合88亿美元)高价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今年7月,印度耗资24.3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和12架苏-30MKI战斗机;截至2020年,美国已授权向印度出售逾200亿美元的国防产品……
大国加持下,印度“争常”的劲头猛进。然而,买武器并不能为印度的“大国梦”保驾护航。
2020年6月,印度以184票第8次成功获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但常任理事国即使支持扩大安理会,短期内也不同意开放否决权。也就是说,即使印度成功“入常”,也只是个没有表决权的常任理事国,无法左右“五常”做出的任何决策。
2017年,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扩编安理会的要求。对此,美国明确表示,对印度呼吁联合国进行改革、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不要触及否决权问题。
在今年联合国大会上,印度又提“入常”要求。10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埃斯珀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国防部长拉辛格在新德里举行第三届“2+2”美印部长级对话。美国支持印度成为地区和全球的领先大国和主导力量,期待与印度密切合作,但仍未对否决权问题松口。
而且,疫情期间,因莫迪政府防疫不力,印度国家治理能力再受诟病。截至11月初,印度累计确诊病例数超800万,位居全球第二;第二季度经济收缩23.9%,外债增至5585亿美元,土豆价格较上年暴涨92%。印度能否真正担起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尚存疑问。
除了自身发展问题,印度的夙愿能否实现,关键还在于与其他“争常”国家的博弈以及与常任理事国的互动。
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印度“入常”就只能一路拖下去了。
文 | 丁贵梓 瞭望智库观察员
印度热点
发 布 日 期 : 2024年9月3日
发 布 日 期 : 2024年4月23日
发 布 日 期 : 2024年4月8日
发 布 日 期 : 2023年10月6日
发 布 日 期 : 2023年9月17日
发 布 日 期 : 2023年9月15日
越南是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在全球产业链大转移的背景下,越南有望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及外贸出口大国。
越南近几年GDP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2024年越南GDP的增幅达7.09%,按现价计算达4763亿美元,人均GDP为4700美元;2025年越南GDP的增幅目标为8%。
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自从超过1000亿美元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朝着2000亿美元的目标前进。
越南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上升空间大、市场机会多、社会欣欣向荣,是中国人淘金新兴市场的首选国家。
本报告共16章326页,总计约18万字,首先介绍了越南发展的基本状况,随后对餐饮、农林渔牧、服装鞋帽、手机生产销售、家居及手工艺品、美容美妆、商旅服务、教育培训、交通运输、建筑建材、能源矿产、电商行业,以及消费(产业)升级领域的相关商业机会进行了分析,同时还介绍了房地产和股市的投资机会。
《越南商机报告》是全面系统认识越南市场,以及成功高效开发和投资越南市场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