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战略(China plus one,或者China+1)是指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及其他商务成本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发生变化,跨国公司为了规避、分散单纯在中国投资的风险,把原本已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一部分产能迁移至中国周边的第三方国家。

中国+1(China plus one,China+1)战略是指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及其他商务成本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发生变化,跨国公司为了规避、分散单纯在中国投资的风险,把原本已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一部分产能迁移至中国周边的第三方国家。

“中国+1(China plus one,China+1)”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提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尤其是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日本的松下、索尼、三菱、尼康等制造型跨国企业都在中国大陆建立了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

在2005年4月,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美化侵华历史,加上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此前多次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中国的不满,中国全国多地举行“反日”游行,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部分日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类似事件对日本企业的风险,2005年,日本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在对中国进行投资的同时,加大对越南、印度、巴西等国家的投资,“中国+1”战略开始在日资企业中出现。

中国+1(China plus one,China+1)战略

低廉的成本吸引了众多的跨国企业,将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东南亚国家,作为转移中国生产能力的首选目的地。

东南亚国家往往劳动力资源充沛,生产成本远远低于中国,首选的第三方国家是东盟成员,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

“中国+1”战略首先被日本在华跨国企业采用,后来为欧美在华跨国公司仿效。中美贸易战爆发以后,跨国公司的“中国+1”战略已演变为“中国+2”、“中国+3”战略。

联合国贸发会议6月份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也印证了目前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国投资的变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东南亚国家目前已经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受益国,连续三年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超过3%,2018年达到创纪录的1490亿美元。

根据路透社对越南工业地产开发商BW Industrial的采访报道,自2017年10月以来,厂房租赁询问量激增,其公司所有工厂现已全部出租。

BW Industrial 销售经理 Chris Truong 表示,租下工厂的制造商来自世界各地,但都在中国有产品生产工厂,目前这些企业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在越南开始生产。大量的外国投资也催生了越南工业区的开发热潮,2018年,越南新建的工业区达326个。

不过,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一些产业,其他国家很难完全取代中国,完全彻底搬离中国是不可能的。

据 Aodok.com 的调研,在中国有深厚技术积淀的汽车制造业、机电等领域,跨国企业更多的是寻找“中国+1”、“中国+2”、“中国+3”的模式,只是把生产线多元化,而不能完全放弃中国,还需要把生产核心放在中国。

从吸引外资的总量看,以2018年为例,东盟十国吸引的外资总量才1490亿美元,只比中国约多100亿美元,因此有分析指出,外国跨国企业实施“中国+1”战略,迁离中国对中国并无大的影响,而目前中国正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外国投资,一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外资企业迁出中国也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