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并行的印度文明,批判传承下婆罗门与佛教的文化联系【傲多可商机网】

哲学与宗教并行的印度文明,批判传承下婆罗门与佛教的文化联系

  2020年8月26日

Aodok

.com

说印度文明是一个宗教文明,恐怕不会有人否认。印度文明自诞生以来就与宗教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印度的宗教却极具个性特点,没有教主只有一种教派的宏观概念。而且印度宗教极具哲学性。自成一种哲学体系,并在整个文明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印度文化深深根植其中。

反映了印度自古以来的各个主要阶层的利益思想及诉求。其中印度宗教的主体便是婆罗门教。即便是之后的佛教,也与婆罗门教将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在批判继承传承的发展道路上延续了婆罗门的宗教哲学。

哲学体系下的婆罗门,梵我一致我便是世界,世间万物尽是小我。

婆罗门教无疑是古印度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它的哲学内容占据了宗教的主体部分。其宗教理论的核心就是一个叫梵的字。在其哲学体系里,梵是唯一客观存在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梵的现实体现。在哲学的高度上讲求梵我一致。作为普通人,实际上我们是无法分辨当下真正内涵的。我们只能在表象上去区别事物的不同性质。但是内涵梵,却似乎永远不被人们所熟知。

这一哲学体系造就的理论是在分析人生的时候,婆罗门将事物的主体称为我。一切东西都是由我支配,我在本质上与梵是统一的。只不过我与世间万物一样,都是梵的具体体现,是小我。无数个我无数个社会物体之综合才是梵。这是最高的智慧,领略到梵我一致的哲学奥义就意味着超越轮回。

获得这个世界上最高等级的自由,不再强调表象的一些外在联系,而追求世间运行规律的核心。这种理论不仅仅是婆罗门教,包括日后在印度兴起的多种宗教,都继承了婆罗门教的这一哲学体系以及思想。梵也就是大我,理解成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印度宗教环境下的特有循环理念——超脱轮回,摆脱痛苦而登极乐

婆罗门教的哲学体系更多的是宗教专业人士和哲学家之间的一种思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梵以及梵我一致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于印度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最能够理解的就是轮回观。在婆罗门教的指导之下,所有的印度民众似乎都信奉轮回解脱。这也是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历史上能够影响得如此广泛的原因。

在这种理论体系之下,大家都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但是这个发展的状态是环形的。人生命的形态可以在不同时期有所转变,现实社会就是其中一个形态。在时间合适的时候,我们会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存在于世,这就是轮回后的重生。而能够进入轮回者是小我。依然处于梵,也就是大我之下,必须要经历轮回的痛苦。轮回是千万个小我无法避免也无法逃脱的宿命。

而且轮回也有好坏之分。今生今世做好事轮回也能成人,但是同为人不同的社会等级,他的轮回结果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看,轮回的结果取决于今生今世你的修为。你对于社会以及个人的贡献。这些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贡献可以用一种单位去计量,那就是业,俗称业力轮回。一个人做好事就会得到善业,一个人做坏事就会得到恶业。无论是善还是恶都会通过这一计量方式做出综合评价,决定你是否在轮回当中,会取得来世的幸福,还是来世的苦难?

同时在更高层的婆罗门教的逻辑概念当中,无论你造就的是善还是恶,其实当你进入轮回都意味着这并非最好的结果,因为你始终未能够超脱轮回。自己的这个小我依然处于轮回状态之中,生命的主体依然遭受轮回的痛苦。反映到现实当中,就是在富有,再有权利的人也会经历生老病死。跳出轮回才是轮回的最高境界。但是这与一个个体生命的智慧和精神状态有关。

这就涉及到他今生今世和来世以及过往的修为。非一次人生所能达到,必须经过苦修。轮回是痛苦的,而这种痛苦来源于人们的无知,所以人们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自我,寻找梵我一致。知道一个人能够找到一种智慧,不再去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对事物有着内心真正的哲学分别。放弃了真正的欲望和相应的行为,跳出三界外。当身体衰亡之后灵魂就可以飞升得到解脱。

婆罗门教宗教概念之下的社会等级——种姓制度的来源

婆罗门教它之所以叫婆罗门教,是因为它源自于印度文明当中的贵族阶层。在印度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种姓制度。从高到低的社会地位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当然印度社会并不仅仅只有这四个社会等级。但这四个却是最主要的。在这四个种姓当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享受着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特权,他们可以支配其他种姓。

可以与神沟通,是社会最高的等级。他们所享受的一切世间的繁华,都是永恒不变的,都有子女可以世袭,并且十分权威而不受挑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婆罗门教实际上是代表着婆罗门这一社会阶层的阶层利益。他们始终认为这个宗教是最合理的,这个世间是最稳定的。他们非常推崇社会分工,认为这样能够达到社会和谐。其他人必须依靠婆罗门的仁慈才能够在世间生存。因此婆罗门是种性之王。

婆罗门教的政治利益实际上就是婆罗门这一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他们的很多宗教理念都与这一阶层的既得利益有着直接关联,提倡永恒不变的处世哲学。

在印度文明发展之初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婆罗门都是作为绝对主要的宗教,存在于印度文明的世间。但是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婆罗门被很多宗教所挑战。所有的宗教都从哲学天人观念入手,反对婆罗门的利益保护,宣传人人平等。最终再从反对婆罗门教,到批判,再到最终的与婆罗门教相融合。进而诞生了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毫无疑问,佛教的产生是晚于婆罗门教的,但是确实是在吸收婆罗门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在形成之初,人们并没有把佛教作为单独的宗教。而是作为婆罗门思想体系当中的一支,将释迦牟尼作为婆罗门当中的先哲之一。此外,佛教虽然是一个绝对的宗教派别,但是思辨性很强,比婆罗门更加哲学化,寻求世间的真理。在东方文化当中,其内涵极为深刻。

哲学方面,佛教对婆罗门的哲学突破——梵我一致出现了全新解释。

在佛教哲学体系里,婆罗门所宣传的梵我一致已经过时,世间没有一种单一的实体。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社会和世界的组成要素。每一个要素合起来才是梵。加强了大我与小我之间的组成关系。并且将生命的形态具体化为12个形态。这12个形态,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众生平等。这也就意味着不再存在一个类似于梵这样的最高生命实体。最高的境界是无我,没有我才是最高的宗教哲学境界。

在婆罗门教的业力轮回方面,佛教也进行了突破,宣称轮回涅槃。

两者有着很强的逻辑关联性。很显然是佛教对婆罗门教哲学思想的具体吸收和细化。佛教认为轮回有着具体的区分,就像自然界当中的生命初始状态一样。有卵生,有胎生,有化生,有湿生。但是却不分优劣,众生平等。无论生命因何而来,都是在一种循环当中不断往复。非如婆罗门当中的循环理念那样,将等级制度在循环理论中剔除出来。当然佛教也认为轮回是痛苦的。摆脱轮回依然是最高的哲学要求,但是这一点佛教称之为涅盘。在其他的概念上,佛教也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具体思想,在世间行善作恶也会在轮回当中体现。

佛教反对种姓制度,而不平等的观念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佛教多次宣扬众生平等,这是释迦摩尼在创教之初就已经明确提出的。他明确反对婆罗门阶层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压制,主要代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他们是帝王武士,商人,农民。可见佛教的代表阶层更为广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佛教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未来发生改变,但是这种努力要遵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努力付出。但至少佛教的主张表明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应该看其出身,而要看其品行和后天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种进步思想,更是一种平等思想。

也正因如此,佛教存在明显的利他倾向。将一个人在后天的努力付出,作为对世界和他人的回报,以换取来世的恩德。因为这样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减轻痛苦,甚至得到飞升超脱轮回。

其实在古印度佛教和之前的婆罗门教是最主要的两个哲学体系。印度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宗教哲学,但是无非佛教和婆罗门教最为典型最具影响力。在后世的发展当中,两个宗教融合成为了印度教。至今依然有着明确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两者之间的传承——斩不断理还乱

就佛教和婆罗门教之间的关系逻辑而言,他们的哲学体系和理论是大同小异的。都将当下的善行和恶行作为来世惩罚苦难和接受恩德的。基本条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且都认为轮回在本质上。并非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跳出轮回摆脱痛苦才是。

两者都认为人之所以痛苦,除了轮回之外还有欲望。欲望使人无法超脱轮回。只要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人们就被迫要进入轮回。衍生出各种形态,经受种种世间之苦。只有真正抛出欲望,无欲无求。脱离凡事才能够真正的超脱轮回得到解脱,而这就需要宗教智慧。只不过两大宗教对于这一宗教智慧的论述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两大宗教并不是彻底的唯心主义宗教。他们反对构成世界和物质的基础是虚无的。他们认为是一种叫梵的东西构成了整个世界,算是客观唯心主义宗教。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自然双方也有很多不同。

首先,婆罗门认为世间存在一个最高的实体,而佛教认为众生平等。每一个人生和轮回的部分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不同方向的体现。

婆罗门教还认为事物的最高体现是永远不变的,没有真正的生死,这些都是表面的,而佛教则认为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永远不断变换的,只是内在性质会始终如一。但是追求这种不变却是我们应当坚持并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

婆罗门教还认为构成这个世间的小我,人是最高的等级。而人这个社会当中也有内部的最高等级,这就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但是佛教否认这一点,反对社会上有最高的等级。在佛教看来,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力量是社会的支配主导,所有的社会力量都是平等的。

结论

可以说这两大哲学体系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佛教是依靠着反对和批判婆罗门教而诞生的。但是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无法忽视,更无法否认。涉及到社会等级制度上佛教对于婆罗门教的挑战。说到底也是吠舍和刹帝利对于祭司阶层婆罗门的挑战。也体现出了印度社会较为复杂的政治经济矛盾。当然两者有很多冲突和对立,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割裂,在最终的文明演进方向里,双方是相互妥协的。甚至融合成为了一个新的宗教印度教。不论如何两者都是印度哲学思想的精髓。对印度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也是印度文明有别于其他人类文明的核心。

《越南商机报告》简介

越南是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在全球产业链大转移的背景下,越南有望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及外贸出口大国。

越南近几年GDP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2022年的GDP增长更是居亚洲之首达到8.02%,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

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自从超过1000亿美元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朝着2000亿美元的目标前进。

越南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上升空间大、市场机会多、社会欣欣向荣,是中国人淘金新兴市场的理想国家。

本《越南商机报告》共16章312页,总计约17万字,首先介绍了越南发展的基本状况,随后对餐饮、农林渔牧、服装鞋帽、手机生产销售、家居及手工艺品、美容美妆、商旅服务、教育培训、交通运输、建筑建材、能源矿产、电商行业,以及消费(产业)升级领域的相关商业机会进行了分析,同时还介绍了房地产和股市的投资机会。

《越南商机报告》是全面系统认识越南市场,以及成功高效开发和投资越南市场的好帮手。